“我每年存点钱,将来养老不就够了?”老王拍着胸脯信心满满。旁边的李阿姨却摇头:“你真敢赌吗?国家社保才是稳妥!”两种声音一碰撞,邻里茶余饭后都炸开锅。到底哪种方式更靠谱?今天咱就把这事儿掰开揉碎聊聊,看看到底谁说得在理。
自己攒钱养老:看着挺踏实,其实暗藏不少坑
有些朋友觉得,把工资的一部分攒起来,等退休时慢慢花,这法子简单直接,不用跟政策打交道,也不用担心缴费压力。但别光看表面,“理想很丰满,现实很骨感”。举个例子——假如你每年存5160元,坚持15年,总共能攒下77400元。按银行2%的利息算下来,本息也就是10万元出头。这么一笔钱分30年花,每月只有278元左右。
听起来还行?可要真遇上物价疯涨、医疗费用飙升,那点积蓄分分钟变“纸片”。2025年《中国老龄事业发展报告》显示,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平均每十年上涨约25%,这意味着现在的10万块,到三十年后可能只值五万不到。邻居刘大爷年轻时也是这么干的,现在买药、看病动辄几千块,一场大病下来,全家愁眉苦脸,还得靠孩子救急。
再说长寿风险,现在人均寿命节节高,有数据显示(民政部白皮书),我国60岁以上人口中预期寿命已达77.6岁。如果活到90岁怎么办?那点积蓄早就见底,只能喝西北风去了。“自己存的钱够不够花”成了悬在头顶的大问号。
交社保养老:国家兜底,福利多到让人心安
反观交社保,不少打工族觉得压力山大,但仔细盘算盘账,这事儿还真划算。同样一年缴5160元,坚持15年,也是77400元。但退休后,每月能领2200元左右养老金,一年至少拿26400元,只需三年的时间,就把之前缴的钱全领回来了,以后的都是净赚!
而且养老金不是死数,根据北京大学老龄研究所发布的数据,我国养老金标准近十年来平均增幅达到7%。也就是说,你今年领2200,下几年可能就是2500、3000,对抗通胀不是问题。这种持续增长,让很多老人直呼“越活越值”。
更关键的是医保报销。有医保加持,看病住院报销比例普遍达到70%-90%(民政部白皮书)。像我妈去年住院做手术,总费用3万多,自掏腰包不到5000块,大部分由医保兜底。不仅省下了一大笔,还免去了经济上的担忧。
此外,还有丧葬补助和抚恤金这些隐藏福利。不管是生前保障还是身后关怀,都让家属安心不少。一份投入,多重收益,说它是“国家给的靠山”,一点也不过分。
数据对比:优势明显,一目了然
据2025版《中国老龄事业发展报告》,我国领取基本养老金人数已突破1.4亿,其中超七成老人认为社保比个人储蓄更可靠。从抗通胀、生病保障到长寿风险防控,再到收益稳定性,“自力更生”和“集体托底”差距越来越显著:
- 抗通胀能力:个人储蓄缩水严重,而养老金逐步上涨;
- 医疗保障:自费容易被疾病拖垮,而医保帮忙减轻负担;
- 长寿无忧:“活多久领多久”,没有断粮之虞;
- 收益增长快:固定利息VS逐步递增,两者高下立判。
什么样的人最适合交社保?
普通工薪族和灵活就业者尤其适合加入这个“大队伍”。工资有限,很难一次性留足几十年的生活费,通过强制缴纳不仅养成储蓄习惯,更重要的是享受医疗与养老双保险。有专家建议(国务院适老化改造补贴申领指南),即使收入不高,也应优先考虑参保,为未来铺好路。而那些特别怕长寿风险的人,更该抓紧参上这一车,否则晚景堪忧啊!
当然,如果你本身资产雄厚,可以选择“双保险”:既参与社会统筹,又额外自行储备,多条腿走路最稳妥。不过对于绝大多数普通家庭来说,“鸡蛋放篮子里”远胜于单打独斗——这是经验,也是教训!
结尾闭环+互动话题引导
那么最后小编想问:“如果明知道自己的小金库扛不住通货膨胀和健康危机,你还会孤注一掷只靠自家钱包吗?有没有考虑过‘国家兜底’带来的安全感?”对此你怎么看?
#百家号银发科技#
本文无任何不良引导,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。
正规配资网上开户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