自7月10日起,长安大学“智感空间•量体生形”暑期社会实践队深入西安明城区,以脚步丈量小微公共空间,用调研挖掘居民需求。从分时段人流追踪到多元化人群访谈,团队在实践中探寻城市小微空间的“成长密码”,为“三下乡”实践活动写下生动注脚。
时空交织:解码空间使用节奏
图1.参观摄影展
实践队以“时间轴”为线索,细致捕捉明城区小微公共空间的人流变化。清晨,当城市还在苏醒,小微空间已因老人的聚集热闹起来。8点至10点,石桌旁的棋局、长椅上的闲聊,让空间成为老年社交的“根据地”,每一声笑谈、每一步落棋,都在书写着城市慢生活的篇章。
午间10点至下午3点,烈日高悬,空间陷入“休眠”,偶有过路人短暂停留,像是为这份宁静增添的“小插曲”。而随着夕阳西沉,空间的活力被再次唤醒:4点后的零星老人、6点渐涨的人气、8点的人群峰值,不同时段的人群更迭,勾勒出小微空间与居民生活的“耦合曲线”——它既是老人的“日间乐园”,也是中年人下班后的“放松驿站”,承载着城市居民对公共生活的多样需求。
展开剩余64%人群为镜:映照空间供需百态
实践队以开放、真诚的态度,与不同身份背景的居民展开深度对话,从退休老人到刚下班的中年人,从普通市民到退伍老兵,多元的声音汇聚成洞察空间需求的“线索网”,从故事中挖掘空间的“供需清单”。
图2.与儿童群体交流
在某改造后的社区入口棋摊,实践队与自发成立“象棋协会”的居民们交流。协会会长指着石桌石凳介绍:“社区给咱搭了场子,可夜间没灯,只能自掏腰包装;来下棋的人越来越多,两套石桌根本不够用。” 谈及物品丢失问题,老人无奈摆手:“象棋丢了七八副,要是有监控,也能少些损失。” 从他们组织协会、推选会长的行动里,能看到居民对公共空间的热爱与自主治理的尝试,也折射出空间硬件设施、管理配套的不足。
图3.与居民交流
另一街角的休憩场所,社区用巧思打造的“生活绿洲”收获居民好评。健身器材、石凳隔离带,构建起安全又有趣的空间场景。居民主动搬运废弃家具扩充坐席的行为,成为“共建共享”的生动案例。在这里,老人健身、年轻人陪伴、孩童嬉戏,不同代际的互动,让小微空间成为社区凝聚力的“粘合剂”。但交流中也能发现,空间的使用高峰与低谷,折射出功能配套可进一步优化的潜力——如何让午间时段也能吸引居民,如何丰富空间活动形式,成为实践队思考的新方向。
图4.实践队部分成员合影
从时段人流的动态变化,到居民需求的多元表达,长安大学实践队的调研工作扎实且深入。这些藏在街头巷尾的“微小洞察”,不仅是城市小微公共空间现状的“显微镜”,更是未来优化设计、提升居民幸福感的“指南针”。后续,团队将持续梳理调研数据,为智能平台设计与空间升级方案筑牢根基,让青春智慧在服务城市发展中闪光 。
发布于:山西省正规配资网上开户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